岁币是北宋给谁的?一段以钱换安的历史博弈

“岁币是北宋给谁的?”这一问题,答案指向与北宋并立的两大政权——辽朝和西夏。在北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,以“岁币”换和平是其对外关系的显著特征,这种特殊的财政支出,既是国力制衡的结果,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。

北宋给辽朝的岁币,源于“澶渊之盟”的签订。公元1004年,辽军大举南下,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,北宋朝野震动。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,宋真宗御驾亲征,宋军士气大振,击退辽军前锋。然而,急于求安的北宋最终与辽达成和议,约定宋辽为“兄弟之国”,北宋每年向辽输送绢二十万匹、银十万两,这笔财物便是岁币的开端。此后百余年间,北宋始终按约给付,成为维系宋辽和平的重要纽带。

给西夏的岁币,则是北宋与西夏长期战争后的妥协。西夏由党项族建立,宋仁宗时期,西夏首领李元昊称帝,与北宋爆发多次大规模战争。三川口、好水川等战役中,宋军屡遭惨败,军费开支激增。公元1044年,宋夏签订“庆历和议”,北宋承认西夏政权合法性,每年给予西夏绢十三万匹、银五万两、茶二万斤,同时开放边境互市,以岁币换取边境安宁。

北宋的岁币政策常被诟病为“屈辱”,但客观上为中原地区赢得了稳定发展的环境。以每年数十万的财物支出,避免了动辄百万的军费消耗,使得北宋的经济、文化得以蓬勃发展。不过,这种“以钱买和平”的策略也助长了政权的苟安心态,军事建设逐渐松弛,为后来的危机埋下隐患。

综上,岁币是北宋给辽朝和西夏的财政补偿,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外交选择。它既体现了北宋“重文轻武”国策下的无奈,也展现了古代政权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关系的智慧,成为解读北宋历史的重要切口。